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泰安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中心大局,将开展“校链企”深度融合作为服务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举措,将学院的人才、科研、学科专业优势与泰安市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激发了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院内涵建设提质增效,推动“省内领先、全国一流服装名校”建设迈上新台阶。
完善融合机制,做好“统筹”文章
“校链企”融合发展是“校城融合”“五链融合”的有效载体和破题之策。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校链企”深度融合工作方案,明确各系部与各产业链开展工作对接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分工,强化组织保障,切实将工作落实落细落到实处。参照泰安市综合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考核,将“校链企”工作成效列入各系各部门年底绩效考核,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并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让干得好的露脸出彩、干得差的红脸出汗。结合“三个能力”提升行动,组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党委委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座谈、“支部书记讲党课”、科级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院党委工作部署上来,为学院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做好“校链企” 融合工作,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
【资料图】
强化人才培养,做好“共育”文章
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的实现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助力。一是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与岱银集团开办“服装业务”订单班,与泰开集团合作开设“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冠名班,与鲁普耐特、如意科技、傲视服饰等5家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调整专业结构,为企业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二是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学院在泰山玻纤举办“玻纤设备维修技能人才培训班”,在天源服装建立“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与泰盈科技以及蚂蚁金服合作打造校内现代商务职场体验中心,与山东百锋服饰等5家企业签订了“送教入企”协议,通过“学徒制”“厂中校”等非学历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或管理能力。三是提高毕业生“留泰率”。聚焦毕业生留泰就业创业,学院实施“7010工程”,积极拓展泰安市实训实习基地,探索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试点,落实顶岗锻炼制度,使70%的应届毕业生在泰安本地企业参与实训实习。开展“12310行动”,书记院长每年走访泰安市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与200家驻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组织300家以上驻泰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组织1000家驻泰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双选大集,不断拓宽用人渠道。2022年学院毕业生“留泰率”比上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
深化成果交流,做好“共研”文章
一是深化科研联合攻关。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与圣锦服装联合申报“服装自动加工设备的研发及应用”,与东升服装合作研究“工装裤生产技术改进”,与石横特钢、泰山石膏等企业进行了多次合作洽谈,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共同申报课题项目、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二是深化成果交流转化。学院加强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沟通和成果信息共享,产业链鼓励企业吸纳引进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促进学院的科技成果优先在泰进行转移转化。组织师生到岱银集团等链主企业学习实践先进工艺技术,让学生尽早地熟悉掌握先进工艺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工匠精神。三是深化人员交流“双向赋能”。建立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实施企业骨干“入校赋能”,深度参与教学及课程设定、教材编制,实施教师“联企赋能”,选派精干教师到企业技术岗、管理岗等岗位顶岗锻炼,选派科研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中层,到企业挂职人力资源副职、科技副职,为企业解决科技研发、技术改进和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难题。
盘活要素资源,做好“共享”文章
一是产教资源共享。以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为平台,努力建设泰安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总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将于2023年年底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将配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智慧文旅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数控技术实训室等,配套建设服装多功能表演厅、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校链企”深度融合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二是智力资源共享。校链企共同绘制产教对接图谱,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创业孵化等,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业链专班和商(协)会聘请学校主要负责人为商(协)会名誉会长,组织商(协)会开展会员服务活动;乙方遴选部分专家教授,由甲方聘请为顾问,负责为产业链工作专班、商(协)会开展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出谋划策、提供意见建议等。产业链和学院共建以“泰山纺织服装大讲堂”为主要形式的纺织服装学术性交流平台,组织学院和企业有关专家、教师到“泰山纺织服装大讲堂”授课,提高企业发展规划前瞻性和学院在校生理论研究水平。三是招商资源共享。学院和链上企业建立招商需求及信息沟通机制,产业链选聘部分学院优秀教职工、优秀往届毕业生为产业链“招商大使”,“招商大使”重点利用来校招聘企业、往届毕业生在国内各大纺织服装企业就业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链上企业招商意愿,为企业提供精准招商的对接渠道。学院积极向往届毕业生宣传泰安市发展现状和产业优势,吸引优秀毕业生在泰安创业或开展产业合作。
突出产业项目,做好“共建”文章
一是推进产业项目合作。实施政、企、校、社“多元一体、项目主线、互利多赢”校城融合发展模式,与泰山区、宁阳县等县市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产业项目为抓手,赋能高质量发展。学院与新泰市政府合作建设“全国特色毛呢小镇”项目,与泰山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建“科教产融合联盟”,与市直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加大市级科研平台“泰山汉服文化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现代汉服智能化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合作力度,推进“穿汉服游古城”“北方智能校服智造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中康国创“中国校服面料研发中心”与“校服智造基地”开展研发合作。二是建立产业学院。积极与青软集团、岱银集团等企业合作,采用1+M+N模式(1家牵头企业+M家合作企业+N个专业),建设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将企业最前沿的技术更新和设备迭代引入学院教学场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际的生产进行实训教学,搭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探索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