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把家做成“极简画廊”这种操作,只会出现在设计师,或审美前卫的年轻人之中。
可偏偏,有这样一位60后退休阿姨,她不仅把儿子送给她的258㎡养老江景宅,打造成了不少年轻人喜欢的“空无一物”的感觉,还将年轻时梦想拥有的画室和展廊安排在里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套她花了100W打造的258㎡江景房,承载与寄托了她过去所有没能实现的梦!
(资料图片)
出生于60年代的宋阿姨,年轻时总是频繁往返欧洲工作。
在那段时间里,她参观了很多当地的知名艺术馆、博物馆,也因此慢慢积累出了很好的品味与审美。
如今,已经退休了的宋阿姨,独居在儿子为她买的258㎡江景房里。
年轻时的先锋审美,让她对自己家的期待不同于大部分同龄人——
不一定要处处充斥暖意,摆设也不是越多越好,希望家能干净极简、人文气息浓郁。
为了满足宋阿姨对家的想象,设计师周睿哲决定摒弃模式化的设计方案和风格化的装饰堆砌,为她打造了一个极度满足精神需求的养老宅。
户型图
推开入户门,穿过简单的迷你小玄关向右转,就是一条长长的走廊。
从进门开始,整个空间的底色皆为纯白,搭配通铺的自流平地面,不做任何复杂装饰与线条,视觉上开阔、明亮又利落。
入户角度
利用右侧空白墙面,定制整排白色储物柜,一个人居住物品本就不算多,收纳空间完全够用。
柜体留有部分展示区,外部安装透明玻璃,既能有效阻隔灰尘、减少家务量,又能将宋阿姨收藏的物件展示出来。
其实,宋阿姨家所有的柜体,除了承担收纳功能外,都是设计师用来将空间内零散的柱子和墙体整合用的。
这样一来,它们既能展示作品和日常收纳的双重需求,同时又能弱化软装和涂料对视觉的吸引,让人的视线能更聚焦于展示的艺术作品上。
宋阿姨的家,是东西向延伸的长方形户型,南侧有一面长度足足有40m的玻璃窗。
设计师将这面窗包入室内,并用对称的两面端柱剪力墙,将室内空间一分为三。
左右两侧截面宽1.5m的立柱,合围出明亮开敞的客厅,柱体的细长比接近方体,视觉上完美消弭了结构带来的不稳定感。
沙发面向落地窗摆放,窝在沙发上,就能看到外面的江水、阳光、落日与城市灯火。
一张深色的开放式收纳柜放在沙发背后,既能成为与走道的分隔,又能摆放宋阿姨的收藏,让她的家,每一处都是一个“小型展览馆”。
茶几和单人座椅都是棱角分明的样子,但款式轻巧精致、毫不沉闷,为本就开阔的空间,带来了更多呼吸感。
沙发旁,放着两张细脚圆几和一个落地灯,平日里可以在这儿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书。
随手放咖啡、茶或书籍也很方便。
客厅左侧剪力墙背后,是足足比卧室大了两倍之多的画室。
它与客厅直接连通,视线畅通无阻,阳光也能洒满家的每一个角落。
画室的重点区域采用圆形舞台的设计,搭配纱帘、地毯和灯光的氛围暗示,让这里成为宋阿姨充满仪式感和神圣感的“生活舞台”。
圆形舞台外侧用布帘遮挡,若是想要心无旁骛地画画,直接将帘子拉上即可。
剪力墙朝向画室的部分,设计了格子壁龛,很好地修饰了空白墙面。
画室的左右两侧,都留了通往其它空间的通道,甚至可以穿过客厅,直接抵达餐厨区,形成了流畅、方便的洄游动线。
顺着40m长的窗户,一直往里走,便能抵达开放式的厨餐厅。
客厅右侧剪力墙背后,除了定制嵌入式橱柜,用于收纳较大型的厨电外,还延伸出了一小块吧台。
入夜后,打开头顶的球形吊顶,便能够一边小酌,一边看窗外的夜色阑珊。
橱柜对面,是烹饪区。
纯白色的柜体与墙面融为一体,没有任何油烟气,整洁清爽。
餐厅就在厨房旁边,因为家里常住人口少,一张小圆桌和两把椅子就足够使用了。
走道上的柜子延伸至此,靠近餐桌的部分,还能当做餐边柜使用。
餐桌的背景墙上,悬挂着一幅装饰画,完美消弭了大面积白墙的无趣感,让小小的餐厅更具艺术气息,简约不简单。
餐桌旁,还专门布置了一个阅读区。
这里也可以成为宋阿姨的居心地,即使是一个人住,也要有个能让心沉下来的小区域。
连接着卫生间的主卧套房,在整个家的最内侧,安静且私密。
一扫公区的纯粹、轻盈感,这里的布置虽然依旧简单,但深色实木的床体和护墙板,为整个空间营造出更为沉静、安定的氛围,很有质感,久看不腻。
有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调侃,年轻人和长辈那一代的审美,隔了一条银河系。
但事实上,他们并非不能接受现代化的审美与设计。
就像宋阿姨。
身为60后的她早已年过半百,但依然愿意接受在别人眼里个性十足的家,甚至,还将空间C位让给了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可谈的画室。
可能有人会说,房价那么高、面积那么大,一个人住本就空旷,还有那么多空白的地方没有被利用上,太浪费了。
但偏偏,这些都是宋阿姨喜欢的。
可以说,这样一个别具风格、看上去空无一物的家,就是她开启人生绚烂、美好的下半场的地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