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文来源:常青藤爸爸 ID:ivydad_ivydad 只因为考试成绩差,就被爸爸用武士刀刺死。虽然这才2月中旬,但我觉得这应该会是今年最惨烈的新闻之一了吧。 整个事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句话。 一句是爸爸说的:“我是最好的心办着最坏的事。”一句是孩子临死前说的:“爸爸,我在好好学习了。”这种因父母无能控制不住情绪,把孩子视为情绪垃圾桶继而引发的悲剧已经发生过很多了。每次我看了都是既痛心又无奈,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这次的事发生已经有段时间了,常爸本来不想再发声了,因为对这种麻木、自大的父母,再多的劝告也无济于事,而且就像一个常粉曾一针见血留言道:“真正需要看这篇文章的,都不会关注常爸的”。 但后来我还是没坐住,因为接连几天我都在热搜上看到了类似的事情,所以决定还是要写点儿什么。 还有一些家长和这个父亲一样,对孩子大吼大叫,殴打辱骂,唯一的不同只是手里没有刀。他们没有拿刀,孩子却已遍体鳞伤
江苏南通一个男孩把自己的压岁钱攒起来,想要送给妈妈一个情人节礼物。想来想去,他最终选择给妈妈买一个新手机。 为了确认价格和型号,男孩去手机店里看了好几次。最终他终于以低价买到一个演示机,拿到手机赶紧欢呼雀跃地奔回家。 我想男孩之所以这么精心筹划,一个是真的心疼妈妈,一个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这份感恩之心和真诚的爱,比手机要珍贵得多。 为了记录下这一刻,男孩还刻意用手机拍摄下来。他回家时妈妈正在厨房,男孩拿出藏在怀里的手机,期待妈妈惊喜的表情。 可留给他的却是妈妈怒目圆睁的脸以及一句接一句的批评,骂声此起彼伏,把男孩给浇了个透心凉。 另一个登上热搜的妈妈虽然全程没有露过面,但她的所作所为,已激起无数人的愤怒。 只因为孩子没有背下知识点,她就对孩子狂扇巴掌。原本孩子还在专心背书,但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推搡下,脸上逐渐变得痛苦。很难想象在这般充斥着暴力、压力、紧张的环境下,还能怎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背诵这件事上。 原本就难记的知识点现在更难记了。妈妈的愤怒被彻底点燃,从推搡变成了直接扇巴掌。孩子捂着脸,哭着恳求:“妈妈,你不要打了。”可妈妈的巴掌依旧没停下来。 如果有机会采访一下这两个妈妈,问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孩子,她们的回答大概也和那个杀死孩子的爸爸一样: “我是为他好啊!”“我想让好好学习,有个好前程啊!”“我想让他知道节省,以后过好日子啊!”……我相信这些话都是真的,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但他们却在“用最好的心办最坏的事”,肆意殴打辱骂带给孩子的大多不是光明的前途,更多则是暗不见底的深渊。你骂他是猪,他就会真的变成猪
台湾知名脑科学教授洪兰曾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4岁的小女孩大脑生病了,负责阅读、辨识字母功能的梭状回发生病变,医生无奈,只能将这一部分切除。孩子的身体恢复健康了,但却让大家很担忧: “孩子都不能认出字母了还怎么阅读、学习呢?” 但后来发现,这完全是多虑。孩子一直都在正常上学读书,跟正常小朋友一样。11岁时,父母又给孩子做了一次检查,结果发现虽然大脑右侧负责阅读的部分依旧是黑洞一块,但左侧大脑竟然把阅读功能捡起来了。 这个案例让所有人都很震惊,他们发现大脑的功能竟然可以转变,即便把整个大脑皮层半边拿走,另一边也会重新组织,把失去的半边功能补回来。这都多亏了我们大脑的可塑性。 而大脑和行为也是一个循环的关系:大脑产生了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了结果,结果又继续改变观念。 所以你给孩子灌输了什么观念,他就会做什么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又会进一步改变他的大脑。如果你每天都骂孩子是猪,那孩子就会形成猪的观念: “我就是很笨。”“我做不好这件事。”“我不配得到表扬。”还会做猪的行为: “这个事情太难,我这个猪肯定做不成。”“我是猪,学不会很正常,不学了。”承担做猪的结果: 被同学欺负不敢还手;放弃学习,甘做学渣;不敢追求,自卑敏感。最后真的活成了“猪”的样子: 没有梦想、没有动力,活得平庸又迷茫。“每一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过去造就现在,经验造就未来。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的是他的神经连结、他的观念、他对自我的认定,最终会影响他的人生和认知模式。电影《春潮》里,郝蕾饰演的女主,从小就被母亲的谩骂包围。母亲不爱她吗?显然不。但母亲的表达方式却是极端的、伤人的。为了报复母亲,她选择了放纵,不仅未婚生女还拒绝结婚。 (《春潮》剧照)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一次次辱骂、殴打、伤害孩子,并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爱意,只会让孩子建立“我是猪”的观念,只会让孩子重复不被尊重的经验,促使孩子走上毁灭自我的道路。 真正的“为你好”长什么样? 要让孩子真切地、直接地感受到爱意、温暖和尊重。爱孩子的正确表达方式
01 直面表达欣赏、赞美和爱
表扬不会让孩子骄傲,请家长先放下这个多余的担忧。如果你觉得孩子做得很好,那就直接表扬,给孩子点赞,带孩子出去吃大餐。如果想要关心孩子,那就讲出自己的感受,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有个妈妈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早上孩子上学前不批评,晚上睡前要谈话。前者是想让孩子以愉快的心情开始一天的生活,后者是想要了解孩子,及时解开心结。 即便说不出爱,这些温暖的、细小的行动,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 02 蹲下来,跟孩子沟通蹲下来,不止是身体姿势还是心理状态,就是我们要用平等的视角与孩子沟通。孩子和大人的世界是有落差的,很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对孩子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 (《加油,妈妈》剧照) 比如学习不好这事儿,其实跟孩子的生理发育状态、理解能力、天赋、环境等都相关。但是很多家长简单粗暴地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学习态度差这一个因素导致的。这种认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差,父母就认为是孩子故意偷懒、跟大人做对,心里的火突的一下就冒出来了。 如果大人能考虑得更全面,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心平气和地分析成绩差的原因,也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03 每天和孩子对视一会儿,增加亲密感以逼4岁儿子裸跑雪地出名的鹰爸与儿子曾上过一档综艺节目,在亲子测评中发现,爸爸表达出的亲密度是96,但孩子感受到的亲密只有79。 按说这成绩也不算赖了,但如果我们也去测的话,又能比他们好多少呢? 想要增加亲密感,心理师给出的建议是: 家长每天和孩子对视10分钟,这10分钟内不要说话,要用亲密的、充满爱的目光注视孩子,同时也要让孩子看着你。 这个方法我们也都可以用起来。 有研究发现,两个人对视超过2分钟以上可极大地增加亲密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自以为的“好心”往往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最危险的地方在于,这样做的父母认为自己站在了道德高地,即便办了坏事也不会真诚认错和反思。所以,很多父母打骂孩子后会吼悔,但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最后再强调一遍,父母一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把孩子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二是要保持谦卑和学习心态,提升认知,减少对孩子的误解。 孩子临死前的那句“爸爸,我在好好学习”真的太让人心痛了。悲剧已然发生,只希望能因此给更多的父母敲响警钟:你真的是在爱孩子吗?还是害孩子? 出处: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哈佛、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你“在看”我吗↓↓↓